(3月23日新华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广大干部要主动作为、动真碰硬,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近期,多地出台政策明确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可以容错免责的情形。
容错机制,作为一项鼓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对于营造“敢闯敢试”的改革氛围意义深远,备受公众关注。容错机制的试行,也是一次创新。笔者以为,每一次的创新和发展必然面临两股力量的较量,积极者敢于面对挑战和困难;而消极者则不断找理由找借口“闭关自守”。面对各方力量的较量,面对各种舆论的冲击,“容错机制”到底该何去何从?是畏于指责而停步不前,还是迎难而上不断革新?
有言道:激流勇进勇者胜。在近几年大治政治生态,高调高压反腐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对工作畏首畏尾、消极懈怠,出现了“少作为、不作为”的不良现象。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困难钻空子;遇到百姓躲边上…..然而,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依然不容乐观,向“乐天”这样的国外势力对我们虎视眈眈。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更需要进步,需要改革,需要创新,国家更需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干部队伍。
容错机制,也许在试行中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却体现了党和国家改革创新的决心,体现了发展强大中国的魄力。没有改革,没有创新,何来发展?纵观中国历史,哪一个时代兴盛或者衰败不关乎改革?发展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不断完善。
给改革创新一点空间,为做事干事者腾出一块净地。有“容错机制”作为后盾,无疑是在迷雾般的现状里,打通了干事者的任督二脉,让他们拥有了敢闯敢干的勇气和保障,有了壮士断腕勇往无敌前行为百姓谋利,为国干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