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河南焦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郑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河南省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正厅级)的杜工会,是一位诗歌爱好者,有人为吹捧他,甚至称“古有杜工部,今有杜工会”。其诗歌集《点凝》,获得第三届河南省文学特别奖。就是这样一个“诗人企业家”,竟然打着文学的幌子,大行贪腐的勾当,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2016年11月2日,犯贪污罪、受贿罪的杜工会获刑6年半。(4月18日中国青年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展现了杜工部杜甫的绝世才情和济世胸怀。然而在今天,同样一位爱好文墨、热衷诗词的杜工会。据报道,在诸多荣誉中,“诗人企业家”这个称谓,让杜工会情有独钟。在担任焦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期间,杜工会还出版了《点凝》和《描描》两本诗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称为“古有杜工部,今有杜工会”的“诗人企业家”,竟然打着文学的幌子,大行贪腐的勾当,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笔者不禁感叹,“诗人”岂成贪腐幌子?
说起爱好,官员有个爱好也应理所当然,本来无可厚非,而且正常的爱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是值得鼓励学习的。如果官员热爱诗歌还可以陶冶自己心灵,提升为官品味,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利用爱好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以高“品位”的爱好为外衣来掩盖其贪婪的心,实在是可耻可恨。正如这位杜工会,身兼集团领导、党政要职,简直是官德沦丧,不仅侵吞公款,而且大肆受贿,哪有诗人的襟怀和品质?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他就是诗人中的败类,玷污了文墨才情和人民公仆的坚定宗旨,最终吞噬了自己,也让诗人群体为之蒙羞。
那么,为何官员们热衷成为诗人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诗人是一块颇为吸引人且又高大上的金字招牌,毕竟是文化人的标志,一旦头上有了这么一个光环,顿时光彩照人,含金量十足,而且可以名利双收。另一方面,以诗歌爱好者之名,行腐败之实,实惠多多,而且非常隐蔽,官员正因为有了这高“品位”的爱好,给老百姓留有“洁身自好”“出淤不染”的印象,从而掩盖自己恶性,以此来蒙蔽组织,达到遮住“法眼”的作用。因此,不管是谁,不管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就算挤破脑袋也想进去。通过这个案例,这不仅表明贪官善于伪装的特性,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还不到位,更是提醒相关部门对官员的监管要保持火眼金睛。
“诗人”的风度与魅力,不再是鼓瑟而歌,而变成了一名企业家、一位人民公仆的腐化堕落之源,遗憾的是本可以为自己的事业人生撰写一部美好作品的他们,终究辜负了上天的美意,手中的权利、心中的贪欲淹没了脑中的智慧。笔者认为,诗文再风雅,无法掩饰堕落的内心;美名再远扬,无法挽救丑陋的灵魂。要遏制“诗人”贪官频频出现的闹剧,就要把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公平、公正地运行,用制度的刚性和硬性,清除以权谋私、以“爱好”谋利的恶习。否则,“诗人贪官”纵使曾有光芒万丈、纵使曾有才情远扬,如果没有了信念与信仰,失去了人民的拥护,也终将是无本之木、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