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全国两会,习近平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对群众家事、村事等细细询问。百姓的柴米油盐,他挂心;群众生活过好了,他舒心。(3月16日共产党员网)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古人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要想赢得天下百姓支持,就要依靠百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孟子·公孙丑下》又写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次警示为官者应以百姓意愿作为自己决策的导向,如果违背名义,必然陷入孤立。因此,百姓之事常挂心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在工作中践行好,百姓所需、所望,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常怀“三心三意”至关重要。常怀“将心比心”。习总书记曾引古鉴今“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告诫各级党员干部不能忘本,为官要换位思考、以民为本。李克强说“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将心比心,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党的力量之基。作为党员干部应“将心比心”,看到百姓困难的场景,换作是自己,是怎样一般心酸。如果做到将心比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处处用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必然能与百姓同频共振。“科技财神,新时期的愚公”李保国,最看不得百姓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说道,看到凉山天梯,就揪心。无论是李保国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之心,唤起对百姓的牵挂。作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如此,强化宗旨意识,以“业保衣教,衣食住行”为八字方针,从小事、小处着眼,深入百姓中,察民之苦,观民之行。施政时,心才能真心真意,而不是搞“花架子”;行才能有的放矢,切入百信心坎,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面子工程。常怀“多心”。董必武曾说百姓是主人,党员干部是长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职责,以“甘为民仆耻为官”的低姿态,关于百姓的事多个心眼,强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的认识,以百姓困难为工作切入点,走进百姓生活。看到就业难,应深思“无恒业者无恒心”的后果;看到读书难,应深思“国以才致,政以才兴”的重要;看到养老难,应深思“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的深意。党员干部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时常牵挂百姓,切实担起自己责任。常怀“虚心”。历来我党极为重视党群关系,把其视为鱼水、喻为血肉、比之种子和土地。解放战阵、抗日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应尊重百姓,百姓力量是无穷的,虚心向百姓求教。韩愈的《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百姓是政策的切身感受者,是生产发展的切身实践者,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因俯身接地气,走基层,与百姓拉家常,推心置腹的交谈,倾听百姓心声,把那些有“温度” “深度”“热度”的语言思想带回工作研判中,坚持问题导向,从中找到解决的答案,施政时才能切合民意。如果不虚心听取百姓之声,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搞“一言堂”。违背百姓之意,百姓与党员干部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不利用百姓的生活,不利于我党执政根基稳固。(明)刘基《拟连珠》有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百姓之事,唯有多深入基层,融入百姓生活才能体会百姓生活之艰。做好百姓工作,唯有多“将心比心”、常怀“多心”、常怀“虚心”才能游刃有余。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我们因以此为奋斗目标“常怀三心”,知百姓心,务实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