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日经济”辐射全球,引发各界深刻思考

来源: 新华网 2017-10-17 15:19:34

 

又是一年一度的“黄金周”长假,今年适逢国庆、中秋相连,与双节有关的话题持续发酵,节日风俗、文化传承类新闻舆情热度居高不下。有关农村发展、食品安全、空巢老人、返乡创业、人口流动等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热点舆情成为整个社会现实的折射。此外,作为旅游高峰期,双节期间与旅游管理有关的新闻也是舆情易燃点,负面旅游突发事件倒逼当地政府加强旅游市场的规范与整治,激发网民反思规则意识与公共义务,舆论新常态特征逐渐明显。

国庆、中秋双节解读多维化,家国情怀更显深厚

国庆节在一直是国之大事,几经风霜雨雪,多少家国天下,这是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也是个人的心灵史。而个体与国家、社会与政府、诉求与治道的有机融合,成为舆论审视双节的新的出发点与归宿。而双节聚一起,让十一长假更多了家国情怀,也让国人更深切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今年国庆节之后恰逢举国瞩目的党的十九大,有关国庆节的政治化解读凸显,其中民生福祉、家国共荣、获得感是主要关键词。新京报评论文章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视角,直指中国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民生痛点,认为“让每个国民跟上国家的步幅,确保‘中国号’列车从不‘甩客’,乃是基本的公平与正义”,并发出“国庆日,增进人民福祉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之呼吁,引发网民点赞支持。网民“王言虎”认为,所谓国庆,庆的不只是宏大的国,也应是具体而微的民,它寄寓着赋予国民获得感的终极诉求。

如果说国庆之特殊着一“国”字,中秋则指向了“家”,二者接续,让“家国情怀”在节点性召唤中更显沉厚。家的公共价值由是凸显:家是社会的细胞,“国之本也在家”。家庭的重要性、亲情的流露、家庭观念的社会变迁、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借由中秋节得到深入讨论。很多由家庭衍生或引发的话题,如原生家庭说、“血统”论、啃老、厌老症、相亲逼婚催生等,动辄成为自媒体上“10万+收割机”式的题材,就表明了社会对家庭问题的普遍关切。

恰逢节前《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等爆款网文走热,“不要在朋友圈装孝子”成为舆论共识。主流观点认为,有必要重新发现“家庭”,找回更多的家庭温情,让它成为舒缓人们现世生活中疲惫感的缓冲器。

长假存废争议再现,取舍应契合实际

超级黄金周让中国旅游经济再创新高,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然而,抱怨、吐槽和调侃声也不断,长假高速堵车以及热门景区人数爆棚早已是假日里不可或缺的新闻,长假祥和欢乐的背后夹杂着各种辛苦不堪。于是又催生出传统的抱怨——为啥中国不把长假给取消呢?

但是,国民休假的权利,不能仅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计算。

网民“肖俊”认为,黄金周迄今已实行了十余年,作为一种休假制度的确到了需要思考其合理性与经济性的时候了。国家的节假日安排应该更多地尊重劳动权利和劳动者的需求,不能仅考虑如何拉动消费,而应尽快落实和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让劳动者可以自行安排休息休假。

有也有网民理智发问,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网民“想肥的熊掌”说,灭了长假容易,理论上的分散休假模式就能取而代之吗?问得再现实一点,如果取消黄金周这样的小长假,公众的“美好生活”出现增量了吗?与其纠结长远的那碗“肉”,不如熬好当下的这锅“粥”。

网民“樊大彧”则认为,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是一个成功的假期,不仅因为它拉动了经济,更因为它再次展示了一个道理,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成功的超级假期让更多人明白,黄金周存废不应再是问题,现在要考虑的应该是,是否可以增加黄金周数量,以及是否应将超级黄金周固定下来。

光明网评论进一步指出,一味放大中国长假模式的弊端,显然有失公允和理性。长假存废不只是个纸上概念,而当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现实考量。何况,眼下的假日经济已经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变化。看到这种变化、因应民众需求,公民休息休假权才有铿锵落地的完美明天。

旅游舆情热度攀升,旅游业更加注重游客体验

国庆黄金周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季,每年此时,各地旅游的新闻就会成为媒体头条,今年也不例外。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一是,一篇讲述国庆旅游鄙视链的自媒体文章传播极广,作者提及返乡游、国内游、境外游、室内游(即宅在家)等,其中返乡游位于鄙视链底端,而室内游则被视为高冷、有品位且明智的选择。

“旅游鄙视链”这种为旅游群体分级的方式,之所以能引起传播和讨论,不仅因为它把所有旅游者一网打尽,还因为文章内容对准了不同群体的痛点。南方都市报文章指出,五个级别的旅游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回乡游能看到“漂一代”的宿命,跟团游能看到老年人精神的缩影,自驾游是低调中产群体某种宣告,出境游是财力与生活品质的象征,室内游标志着对世俗的厌恶与反叛。多数网民的观点比较理性,认为这篇颇有戏谑意味的文章,充满自媒体的写作技巧,以偏见刺激人们的神经,其实并无太多参考价值。鄙视链通常只是网络文化构建的结果,旅游鄙视链也不例外。

二是,国庆期间不少地方出现旅游负面舆情,但不同以往的是,还没等到这些舆情发酵,地方便很快通过各种手段灭火。对于三亚、凤凰等热门景区,在经历过几次重大负面舆情之后,各地认识到了打击旅游乱象和舆情处置的重要性,或试图修复其旅游形象,或以强硬执法消除负面舆情影响,成为改良乃至创造经验的契机。比如,三亚建立了全国首支旅游警察队伍,全国多数旅游城市都跟进了这一做法,这其中就包括了大理等数个云南的城市。

景区为何会有改善的动力?网民“阡陌”认为这是监督在起作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监督之网已经愈发绵密。人人都有摄像头,自媒体的放大效应会成为景区乃至于一个地方的口碑,其虽然不直接与一地的经济发生直接联系,但经过间接传导最终还是会反映到旅游经济指数上。

另有观点指出,对于各地对旅游秩序的整顿、对旅游商业环境的净化,也不能过度拔高。事实上,这应该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不独旅游业如此,其他行业亦然。旅游业之所以被格外关注,源于旅游业本身的高度开放性,这种特性使得其本身的一举一动更加容易被关注和聚焦。从另外的角度看,内部净化只是旅游秩序由乱到治的第一步,要想提升美誉度,还远远不够。

中国“假日经济”辐射全球,引发各界深刻思考

中国的“十一”长假,正成为“全球黄金周”。有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出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涉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1155个国内外城市。而与旅游人数创新高对应的,是全世界的商家开始“备战”中国假期——数据显示,境外已有超过2100万商家支持中国游客习惯使用的银联卡,许多国家都推出了针对中国人的黄金周旅游消费布局。新京报社论指出,随着“十一”成为“全球黄金周”,我们看到,在中国出入境旅游逆差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更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一次集体出海。

对于“假日经济”的影响力,舆论不再将目光集中于短期经济数据上,而更加注重观察其看不见的“软影响”。网民“一枝梅好”说,在经济全球化态势强劲,旅游业已从边缘的服务行业发展成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的语境下,或许我们是时候重新定义“假日经济”的影响力。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这里面或许也藏着转型的可借之力。

如何分析看待中国特有的“长假经济”现象,也是经济学者无法绕过去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认为,中国的“长假经济”中的行为方式有一定的随意性,还有一定的突然性,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如何把握好这些中国风格的行为特征,洞悉其中的“心理效力”,对于推动中国的“行为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原标题:国庆中秋双节之际话家国——国、家、人休戚与共成舆论共识

 

相关关键词: 假日经济 中国 全球


相关文章
  • 中国银行宜阳支行:被曝办理房贷强行搭售基金、理财产品

    中国银行宜阳支行:被曝办理房贷强行搭售基金、理财产品

    2017-02-16

  • 竞争“双坡高铁”世界目光何以看好中国?

    竞争“双坡高铁”世界目光何以看好中国?

    2017-02-20

  • 撸起袖子加油建 厉害了中国铁路

    撸起袖子加油建 厉害了中国铁路

    2017-02-22

  • 为什么说高铁是中国快速崛起的一张名片

    为什么说高铁是中国快速崛起的一张名片

    2017-02-27

  • 连续三年投资超8000亿,高铁是中国制造综合能力的集大成者

    连续三年投资超8000亿,高铁是中国制造综合能力的集大成者

    2017-02-27

用户登录

注册会员享受:超低价格发稿       忘记密码



Copyright © 2013-2019  财通社软文推广平台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562 6623@qq.com

客服QQ:562 6623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 @qq.com 豫ICP备20005723号-1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