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早上8点,天空淅淅沥沥飘着雨,但大同村一组贫困户王宜祥干活的热情却没有受天气的影响。(四川日报,4月5日)
“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时候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是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对四川代表团提出的殷切期望,一时间,“绣花”精神成为了四川本地的一个常用语,时刻激励着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书记为精准扶贫绘就了蓝图,而这“花”如何绣好,就需要各地干部群众“各显神通”了。这不,泸州、宜宾、自贡的干部群众都拿出了实干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的为“绣花”踏出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绣花”,不要怕“土”。从泸州、宜宾、自贡的攻坚举措来看,“成立合作社”“开办农民夜校”等方子不仅不能算是“新”方式,更会让人觉得很“过气”。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土方子”,改善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群众生活。精准扶贫需要下“绣花”功夫,这个“花”不一定要绣的多么“艳丽”,不一定要绣的多么“华丽”,要注重本身的质量。“土”并不是贬义,而是对基层困难群众生活进行实际总结之后得出的“良方”。正是因为合作社的存在,才能够让王宜祥看到了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们,社会并没有抛弃他;才能够让千千万万名缺乏启动资金的困难群众看到了劳动脱贫的希望。正是因为农民夜校的存在,才能够让范正祥燃起“知识武装大脑”的希冀,才能够让千千万万名缺乏专业知识的困难群众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光芒。
扶贫“绣花”,就是要“实”。这个“实”既体现在党委、政府在攻坚战中“谋事要实”。党委、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并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对策,有的放矢,才能够带领困难群众打赢攻坚战。对此,泸州市不仅为贫困户建立棠张,跟踪扶贫培训开展情况,甚至还要及时掌握受培训困难户的“特长爱好”,让培训真正成为困难群众改变命运的光芒。这个“实”还体现在困难群众在攻坚战中“做事要实”。群众是攻坚战的主角,只有群众实实在在参与,真真切切的实践,才能够让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够让希望的种子茁壮成长为参天的大树。无论是王宜祥“要甩掉穷帽子,就靠这牛和我们这双手了”的起早贪黑,还是范正祥“不能总是‘等靠要’,自己也要努力脱贫致富”的孜孜不倦,体现的都是劳动人民的实实在在。
扶贫“绣花”不在于方式方法是否“高大上”,而在于是否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泸州、宜宾、自贡所采用的“土方子”无疑契合了当地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土方子”非但不“土”反而显得更为“合身”和“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