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形势喜人,真扶贫、扶真贫是主流,但从扶贫部门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看,仍有个别地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比如,有的地方将经济条件较好、紧邻中心城镇和干线公路的小康村确定为贫困村,反倒是地方偏僻、贫困发生率高的“老大难”村被摘掉“贫困帽”。搞“数字脱贫”,将“贫困帽”张冠李戴,好处是减“贫”很容易、成效看得见。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数字脱贫”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既影响脱贫攻坚进程,还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人民网2017年3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绝对贫困群众。脱贫,不能只看眼前,不计长远,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有用持续发展的产业作“里子”,才能撑起贫困群众“越线”增收的“面子”。
变“输血”为“造血”。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口中的扶贫都是流于形式,随便搞个宣传活动,召开一个座谈会,给贫困户发点钱就完事儿,帮扶人员没有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具体原因,给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意见。归根结底,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真正给贫困户指明一条摘掉贫困帽的道路。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有所作为,结合实际,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把扶贫真正意义上落实到每家每户。
脱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不仅仅停留在道路建设、农房搬迁等物质层面,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贫困根源着手,丰厚扶贫的“里子”,自然而然就扶了脱贫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