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担当”“落实”一直是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细化要求、明确时限,正是为了保证落实责任。然而在基层一些地方,责任书过多过杂,缺少针对性;责任书签订之后不指导、不督促,考核停在面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形式主义,助长了弄虚作假,最终导致责任难以落实。本版推出特别策划,倾听基层干部的声音,邀请专家把脉开方,介绍地方的实践创新,探讨完善权责匹配的制度体系,让责任书制定更科学、约束更有力、执行更有效。(《人民日报》(2017年04月21日06版)
责任即是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进而签订责任书目的是明确主体责任,明确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让党员干部更用心,烙实“责任心”,保证落实主体责任。
责任既是一种做人的品德,又是一种敬业的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境界,需要每个人用一生去践行。责任是立身之本分,是成功之道路、是务实之良策、是为民之动力。不论是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伟人,还是在各行各业勤勤恳恳,像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人,其实都是把责任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努力去践行。党员干部亦如此,必须践行“责任心”,增强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群众之所需。
签责任书是为了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责任心,督促完成目标。把“责任书”烙在心里,顶在头上,时刻提醒自己。一张张“责任书”胜似“紧箍咒”“预防针”,及时的提提醒、敲敲警钟,能及时促进党员干部在履职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明白签责任书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督促我们去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签责任书是为了落实主体责任,关键还是要务实干。现实中少部分同志签订的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书,习惯于搞“大呼隆”,重部署轻落实,重声势轻效果;为应付检查忙于“整”资料,使一些工作成了“夹生饭”;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样的责任书签来又有何意义呢?失去了“责任心”,失去了“公信力”,失去了签订责任书的真谛,实际就是形式大于实质。
签责任书关键还是要干起来、抓重点、有方向,签了责任书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督促我们去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进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多一分责任感,少一分吃亏感;多一分奉献心,少一分索取心,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提高责任心,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