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顾名思义,既要学习党章、党规,又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宋代《二程语录》写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讲的是君子对于学习要日日进步,不天天进步就会退步。《曾广贤文》中的“学如逆水行舟,不仅则退”都向我们阐述了“进取是人生第一要务”的道理。诚然,学习有利于高效率的实践和改革、进步。然而,任何了蓝图不会自动成为现实,还需人的实践。正如战国荀况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做是关键。理论学习好比乘客坐公交车到站,但是乘客回家还需行走到“点”。
自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来,部分地方取得阶段性效果,而个别地区却因此反受“其乱”。一边高喊“学党章、学党规,做合格党员”,另一边却“暗渡陈仓”,搞权力寻租,公权私用,对百姓所需、所诉置之不理,引发了干群关系不和谐,无疑掌掴了党和政府的“有信”。古代的徙木立信与烽火戏诸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政有信必兴,政无信必颓。所以每一位党员干部对于“两学一做”的学思践悟都应该不忘其所学、所做初衷。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道是行动的开始,只有去实践才会真正“学以致用”,因此,在其学习过程中既要到“站”,又要行到“点”,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思想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现实环境冲击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开关不严”,致使易滑入堕落、腐败深渊,对党和政府形象带来极大创伤,不利于从严治党的深入开展,不利于依法治国的细化落实,不利于深化改革的扎实推进。对于“两学一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病症,补足党员干部思想之“钙”,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力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对此,党员干部应该有清晰认识,正确对待。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门轴经常转动不会生虫。其阐述一个道理,运动的事物最具有生命力。就如朱熹所言“问去哪得清如渠,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规、党章学习,不断的吐故纳新,自身思想才会鲜活,有活力,才不会腐败变质。苏轼《范增论》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指东西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语多次强调,告诫全党只有党的自身肌体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蚀,才能不给外部侵蚀以机会。为此,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加强党规、党章学习,把所学行到“点”上,落到实处。深入地修正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磨砺品质,提升政治素养,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集中精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进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所学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在地学习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其实,对于党员干部的工作亦是如此,如果每天埋头做事情,不思考,不学习,不创新,等同于流水线上的机器。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迷惘,个人思想会与组织脱轨,行动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党员干部不仅要做一个善于学习、踏实的干事创业者,还需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如《论语•学而》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党员干部应做到“日思夜想”为百姓办事尽力否,与百姓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学习知识是否温习。唯有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党、心中有戒尺、心中有戒,才能倒逼其学思践悟,“两学一做”内涵才能落到行动“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抓住“关键少数”。《后汉书》写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应率先垂范。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把“手电筒照向自己”,防止灯下黑,祛除自身弊病,纯洁自身思想,关系百姓的“衣食住行,业保医教”。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精神,成为“两学一做”的参与者、践行者、示范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形成“学思践悟 ”的先锋队,为百姓做事实、办好事,成为百姓贴心人,做一名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