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中有一特令人解气的桥段,那就是达康书记在“光明区信访办”让区长孙连成蹲着汇报工作,可以说是替办事的群众出了一口气。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光明区信访办”这一桥段完全是现实拷贝,不久前四川某地的“长颈鹿”站牌,郑州社保窗口上贴着的硕大字样“明天再来”,以及网络上曝光出来的“光明区”版火车站售票口,这些“跪式窗口”显得不近人情,这种“高高在上”的冷漠面目,折射出地方的“衙门意识”。
在《人民的名义》中,孙连成向李达康解释“跪式窗口”的原因,一是这是前领导丁义珍搞得;二是老百姓每次上访事件过长,降低了办事效率。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孙连成这位区长似乎没有什么责任与担当,也没有过多的为民服务的心。现实版“光明区信访办”的出现又何不是如此呢?无论是郑州社保窗口上的“明天再来”还是四川某地的“长颈鹿”站牌的出现,很显然,决策者总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一切以“利己”为出发点来决策的,恰恰缺少了老百姓这一环节。
现实版的“光明区信访办”从表面上看是工作失误,或者说是某些领导的拍脑袋决策,但其根源还在于服务意识在“打瞌睡”。冰冷的玻璃隔断,隔开了办事群众与职能部门的距离;低平的窗口设计,矮化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以提高办事效率为借口,实则为推脱为民服务,给百姓办事人为的设置障碍,让老百姓“知难而退”。
“跪式窗口”最大的问题就是,决策者与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愿不愿意“接受”群众,以及愿不愿意为群众服务。这其中可能存在权力任性、利益勾兑、信息壁垒等原因,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非要想方设法逼走老百姓不可,可以说服务意识的缺位才是“跪式窗口”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官员,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增强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解决好接地气的问题。政府与社会,官员与百姓,又何来“高低”之说?“跪式窗口”后面的一些人太轻浮,他们对老百姓的需求漠然视之,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丢失了“做官”的本质,如此不接地气的官员又让老百姓如何支持?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民疾苦,解民忧难。“跪式窗口”损坏了政府形象,伤害了老百姓的心。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生动的当下,吸取“跪式窗口”这样的教训为时不晚,从转变作风和思想抓起,从叫醒 “服务意识”开始。只有捧一颗为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知民爱民重民,真情善待群众,真心贴近群众,真诚服务群众,“跪式窗口”的闹剧才会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