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理应当有这种“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忧患意识,不安于现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锲而不舍的追求自己的初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作为党员干部的向上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更多的向上动力应该是倾注于百姓福祉。科技财神李保国不安于现状,把生命赞歌写在太行山;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秦岳飞,一心热血为百姓,扎根基层。
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却因不思量,盲目跟风,致使“向上”变味。比如近日热播剧《人民的民意》中的公安厅长祁同伟,他希望能有所作为,施展自己的一腔政治热血,积极向上,从一名普通公务员到缉毒英雄,再到公安厅长。然而在其过程中却私欲膨胀,欲壑难填,大搞权力寻租,为自己家人牟利,破坏司法公正,最终踏上不归路。高育良书记,一位法学教授出生的高官,他从一名老师走向政坛,也可以说是积极向上的,施展自己政治抱负。原彭州市“高白帅”副市长杜浒,35岁成为副厅级干部,39岁政治生命戛然而止。他曾经也是翩翩少年,梦想挥斥方遒,指点江上,但是在向上过程中却不慎“坠落”。古谚说道:学来的东西没有践行理想爱好,造福于社会,却成了自己作奸犯科的挡箭牌,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这是最讽刺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权利只是人民赋予党员干部服务的工具。因此,党员干部在向上过程中应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向上固然是好,更应该向美!
民以吏为师。官德纯则民风纯,官的毁则民风毁。自古以来百姓把官员当作老师,官员怎么做,百姓就怎么看,怎么做。小节之中见大义,爱好之中见品行。党员干部做百姓的标杆,理应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学习求知,深学细照。一方面,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百姓诉求的不断增多,为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如果没有博才厚学,临大事怎能为百姓解忧舒心呢。另一方面,社会进度,每个人的价值多元化,相互影响,作为党员干部应保持先进,纯洁思想。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思想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党员干部应该标杆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党规党章,学习系列讲话,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格局意识、看齐意识,为思想保鲜,倒逼自己慎思、笃行,常态化的照镜子、正衣冠,发现病症,及时医治,让自己始终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不脱离组织,保持向上思想。
涵养情趣,塑幽兰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道:“全党通知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将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不仅仅代表的是个人,更是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往贪腐案的“小赌怡情”,却打开了“千里之堤”的缺口,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玩物丧志、觥筹交错。雅爱“走样”,成为糖衣炮弹的攻击点,给狠狠的掌掴了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员干部的的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应该是健康而不是媚俗的,是清廉的而不是污秽的。毛泽爱好游泳、贺龙爱好打篮球,习近平总书记爱好读书,焦裕禄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伶官传序》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党员干部涵养自己健康的生活、爱好情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党员干部8小时之外的监管,引导其形成健康生活情趣,塑造空谷幽兰之心,做到清新脱俗,向上更向美。
泥腿传情,同频共振。自古以来,我们的历史先辈还是现代的革命先烈都非常重视群众基础,把百姓视为水、土地,党员干部比为种子和鱼,因此党员干部应当紧密的与百姓团结起来。贾谊《过秦论》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果政府仁义不施,民心会尽失,天下会揭竿而起。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的百姓为赢的国家胜利,不惜抛弃妻子,到战争前线,抛头颅,洒热血。革命根据地后方,我们的百姓默默无闻的为革命战士供给粮食、布匹等,百姓的恩情不能忘。以《谏太宗十诗疏》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国家根基,重视百姓所需所盼,百姓的利益不能疏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有责任和义务为百姓利益奔走呼啸。党员干部应俯身接地气,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其房前屋后,看看百姓种的是什么,看看百姓房屋是否安全。走进厨房、卧室,揭开锅盖,看看百姓吃的好不好,揭开被子,看看百姓睡的暖不暖,听听百姓的声音,与百姓同频共振,感同身受,激发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始终不忘初心,在为官道路上不忘百姓福祉,积极向上、向善、向美。
向日葵总是那么灿烂,因为它一心向上、向美,太阳就是它心中的方向,始终不忘自己初心。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向向日葵一样不忘初心,除了向上,还应向美,保持自己最初的初心。
相关关键词: 为官向上亦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