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浪费、践行节约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意识的培养。某机关单位食堂工作人员注意到,“年纪大的人一般很少浪费,但没经历过苦日子的年轻人,就经常会剩菜剩饭。避免浪费还得靠自觉。”(3月25日人民网)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到反“四风”行动的开展,再到“光盘行动”的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应该看到,无论在食堂还是在餐厅,还有不少人并未养成“按需打饭、按量点菜”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吃不完就倒掉的浪费陋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从记者的调查看,某中央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的食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食堂内虽张贴了大量的宣传标语,可到餐盘回收处一瞧,真正做到“光盘”的仅有一半。吃了两三口的馒头、剩下半份的面条、几乎没动的饭菜,看着都让人心疼。由此可见,主动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光,的确要靠大家的自觉,但切不可将希望都寄托在自觉上。
毕竟,相较于机关单位的食堂而言,个人宴请、公务接待的铺张浪费,不仅更为严重而且更难治理。众所周知,中国人大多爱面子。受此虚荣心的驱使,自掏腰包也好,公款买单也罢,宴请接待时总会点上满满的一大桌,以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在主客眼中,吃不完并不觉得可耻,要是吃完了那才感到丢人呢。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在笔者看来,食物浪费的罪行,一点都不比经济贪污的危害性小。一者,它助长了社会的奢靡之风;二者,它践踏了农民的劳动成果;三者,它加重了环境的污染程度。尤为重要的是,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家,不仅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反而会为走向破败打开一个缺口。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刚刚告别了忍饥挨饿的年代,一些人就将古训忘得一干二净。这从一侧面证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必须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惩戒机制。对眼大肚皮小的给予曝光,对热衷搞剩宴的进行罚款,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让他们记住:粮食糟蹋不得,饭菜浪费不起。
勤俭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炎黄子孙,不管到什么时候,无论再怎么富有,都不该丢掉了这一传统。否则,一个不懂得珍惜粮食的民众,吃不饱也许还会重演;一个不知道节约资源的民族,吃苦头只是早晚事情。因为,历史早已向后人发出过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