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郭建华向记者表示,在扶贫攻坚战中,如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备受上上下下关注,而“精神扶贫”亟待引起重视。(3月16日,央广网)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一直在农村生活,单是电影放映员就干了42年。她认为,现在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缺文化食粮,希望加大文化扶贫力度,让更多文化精品走入农村,争取取得物质精神双丰收。确实,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扶贫的政策,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精神扶贫”这一领域亟待引起重视。俗话说,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若是倒了扶起来就难了。精准扶贫不仅要扶物质生活的贫,还要扶起精神上的“贫”,这样才不会出现“坐等脱贫被小康”的尴尬。笔者不禁感叹,扶贫攻坚莫忘“精神扶贫”。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如今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5年年底的7000余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000余万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6年超过1000万人口摆脱贫困。通过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贫困地区的人们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不过,在面对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地区“精神扶贫”缺失的现象。因此,今年两会中也有代表呼吁重视“精神扶贫”。笔者以为,扶贫工作的确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在精准扶贫的同时,还需扶起群众的“精气神”这一领域的扶贫工作。
随着这些年政府对扶贫越来越重视,无论是从脱贫的成绩,还是脱贫的目标,都能看出地方政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部署的坚定决心。然而,脱贫行为并非完美无瑕,伴随着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一小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有的甚至被好政策养的“浑身不舒服”,消极无为,好逸恶劳,认为脱贫是政府份内事,没有吃喝政府会给,俨然一副理所应当的面孔。甚至有些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
笔者认为,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物质扶贫往往伴随着精神扶贫,物质扶贫固然重要,精神扶贫也不可少。所以,精准扶贫要在“精神”上下硬功,扶贫干部除了物质方面的扶贫外,更应解本地区老百姓的精神状况,在扶贫过程中引导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首先,要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脱贫的观念,摒弃“慵懒散”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最后,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党建文化建设,建设党建文化中心,举办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唯有此,才能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信心,有了精神的支撑,才能用自己的双手摘掉头上贫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