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加入一项新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人民网3月19日)
近年来,每年冬季大范围的雾霾已经让老百姓叫苦不迭,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心病”,尽管这些年中央打响了大气保卫战,甚至是出台了“大气十条”,但是全国雾霾天气却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情况十分紧迫。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作出了设立雾霾专项资金,要从雾霾形成的机理上下功夫,追本溯源,站在雾霾的“起点”吹响了雾霾“歼灭战”的号角。
经过前期的不断努力,在雾霾治理上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监测、防控、治理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为打赢雾霾“歼灭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为后期的防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数据依据,对整个雾霾治理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设立“专项资金”,避免“头痛医脚”。近年来,雾霾越治理越严重,是对雾霾形成机理了解不透彻所造成,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现在雾霾研究主要溯源到一次排放,对二次排放的一些机理还没有研究清楚。没有搞清楚“病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从而导致一些“拍脑袋”决策的产生,不科学、不合理的治理方式无异于给老百姓“雪上加霜”。研究透彻雾霾形成的机理,便能够为雾霾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在方案设计与执行提供理论依据,使得治理方案更加合理、科学,从而避免“头痛医脚”现象的发生。
雾霾治理,必须抓住重点。雾霾“专项资金”是牢牢把握住了人才、资金、理论三大关键点,组织各相关学科力量、不计成本研究透彻雾霾形成机理。“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牢牢把握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抓住了雾霾治理的“牛鼻子”,不计成本的投入着彰显出了打赢雾霾“歼灭战”的决心,坚决拿下人民群众重大期盼的难题则是责任心的体现。
另一方面,总理设立雾霾“专项资金”传递着深意。仅仅靠这个“专项资金”就能战胜雾霾,这显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紧跟中央步伐,立足现实,制定切实可行的雾霾治理方案,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汇聚起雾霾“歼灭战”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