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说,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3月13日新华网)
四川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首次开展了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全省各级纪委全会也进一步深化述责述廉工作,强化党内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地生根。纪委发挥职责优势,纪检工作要用“拔”、“治”、“正”的精神推进反腐工作。
拔“烂树”。树高千尺不忘根,所有高大乔木的营养汲取都来自于盘须错节的根,根坏了,树也就烂了。针对 “根坏树烂”的党员干部,要做到不留情不手软,坚决砍断一切细枝末节。用壮士断腕的毅力挥刀,不让一颗耗子屎影响一锅汤的志气处理,随时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
治“病树”。对于出现病理苗头的大树及时“施药”,通过红红脸、治治病的谈话和思想世界观的交流,让党员干部及时遏制住苗头,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理念,自觉养成在监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坚持组织原则和民主程序,主动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
正“歪树”。党员干部个性特异,就像生长出来的树木一样,因为接受雨露阳光的不同也会长成形态各异的枝干。对于趋势在向歪斜处发展的干部,应当及时纠正回来,失责就要问责,在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上,责任是第一位的;在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上,义务在先。用问责条例的铁链引导干部健康生长。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用“拔”、“治”、“正”的精神推进反腐工作,必须从小处做起,对大处防范,用反腐的坚决气势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相关关键词: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