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这个舶来的节日,如今大有‘本土化’的趋势。而今这种狂热居然‘低龄化’到幼儿园,这种风气该刹刹了。”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共同催化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碰撞越发频繁。节日文化作为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国际文化交融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舶来节日的到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国民的生活,开阔了国民的眼界。但是,如今的青少年对于洋节的热衷已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界, 每年“圣诞节”期间,青少年集会庆祝、追逐打闹的场景随处可见;“情人节”期间,送高档巧克力、玫瑰花的学生比比皆是……如今,甚至连“幼儿园”这样一个教育机构都公开组织学生庆祝“万圣节”。洋节的如此“高调”,相比于传统节日的异常“低调”,不禁让人产生了传统文化生存境况的担忧。
其实,青少年过分热衷于“洋节”而轻视传统节日,其身后必然有深层次的原因,在这方面,将全部责任都归咎于青少年的“不懂事”确实不公平。
一方面,以“清明节”“端午节”“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感情色彩多是“沉重”“庄严”,教育意义更为主要。而相而言,以“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感情色彩更为“轻松”,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并且更符合当年青年人追求“快意轻松”的生活方式更为契合;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开放,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充分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但由于“叛逆”思想的作祟再加之不良的诱导,导致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抵触,沉迷于“西方的都是好的”的错误观念之中。
要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就要“标本兼治”。首先是用“禁令”来治标。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亦或是《教师法》,都对学校、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基于此,我们既要用好道德又要利用好法律,双重压力之下确保教育机构“梁子正”,先刹住青少年热衷洋节这股风;其次再用“教育”来治本。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以新建文化主题公园、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等为契机“寓教于乐”的向广大青少年宣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中逐渐转向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上来。同时加大对网络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对恶意传播、中伤民族文化的丑恶言论应该及时予以强有力的回击,以正视听。
让民族文化重新“找回自信”,让传统节日在“洋节”面前“挺胸抬头”,既是让青少年找回“文化自信”的关键,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