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体现了最高法和最高检务实严谨的作风。”
“面对问题不回避,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
“涉及民生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很大进步。”……
初春的北京,万物复苏、草木吐绿。伴随着季节的温暖,迎来了彰显公平正义的“两高”报告。昨天,按照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议程安排,各代表团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用法律的利剑来惩处不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这是时代的担当,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从“两高”报告中可以发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惩各类刑事犯罪、“突出惩治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等,每一个稍显宏观的总结背后,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对正当权益的呼唤和对公平正义的伸张。而老百姓对法律的信仰、对司法机关的肯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的。少一些冤假错案、多一些权益保障,少一些司法障碍、多一些便民服务,法律的正义才更能贴近群众。
诸多关注民生,都离不开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的向往期待,是祖国法治前进的推动器。用法治维护民生福祉,从中不难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司法为民,彰显公正在不断演绎,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能否有效破解,恰是群众所忧、人心所愿,亦是推进司法改革,用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之努力所在。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法院必须牢牢把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基本任务,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正确处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依法推进社会治理,认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从两高报告可以看到最高法、最高检忠诚履行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彰显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服务大局的应有担当,践行了司法为民的庄严承诺,我认为两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王乃坤认为,“这几年,司法公信力、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率不断提高,这从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中能体现出来。”
“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加强司法良知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司法不公不廉作为最大耻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在具体案件的审判上,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真正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彰显中国法治越加精密的自信和倾力护航“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意志,为中国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生态而奋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司法为民就是要增加人民群众法律正义的“获得感”。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在这个生命线背后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于细节中见真作为,也于真作为中透出公仆心。特殊的季节,别样的期待,在这个温暖的春天了,“法治”的“温度”冉冉升起,相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司法为民主旋律的燃起,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