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全国政协委员不解: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红星新闻,3月13日)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行业的竞争日益严峻,不少投资商为了追求票房效益与宣传效应,纷纷花巨资邀请年轻偶像参与拍摄,一时间“小鲜肉”“小戏骨”“小童星”等“小字辈”偶像派演员占据了影视行业的半壁江山。
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超过企业或许并不算是什么新闻,“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人比比皆是。尽管如此,当我们面对“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这样的新闻之时,多多少少还是让人“不能忍”。
企业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演员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这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问题,但是却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却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诚然,正如宋丹丹所言,“我们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往往认为有名有钱就是成功人士”。我们的社会在定义“成功人士”之时显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缺乏一个对成功人士评判标准的度量衡。
何为成功人士?在笔者读书的时代,那是科学家、解放军、教师、警察、医生等从业人士,他们要么就是为祖国富强奋斗不息,要么就是为社会安定默默奉献,要么就是为救死扶伤而不懈努力。而如今,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就变成了“网红”、变成了“小鲜肉”,变成了以经济收入高低作为度量衡的“新标准”。
笔者认为,年轻偶像收入虚高并非偶然,而是整个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所催生的必然。“小孩”一夜之间成为明星,是被受众“大人”亲手打下的“催熟剂”所致。
若非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谁又会愿意花高价来邀请一些演技拙劣、缺乏实际经验的演员来以次充好?若非迎合市场需求,谁又会愿意在娱乐节目中不停地“秀下限”来赢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要让年轻偶像的虚高收入“降温”,既要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引导上入手,树立青年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要从市场价值观念上做文章,让“社会贡献”重新取代“经济收入”作为“成功人士”的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