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据最高检网站消息,近日,黑龙江检察机关依法对中共辽宁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苏宏章涉嫌受贿、行贿案提起公诉。(3月9日 人民网)
2016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个重要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得到人民群众称赞,党心民心得到极大提振。紧接着,2017年1月8日闭幕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在会议公报中,再次确认了这一引人注目的重大判断: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这个判断不仅是实事求是的,有充分事实依据,而且是经过四年来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懈努力取得的,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凝聚着全党的政治智慧,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深厚期盼。
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正是由于对理想信念特别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续不懈的强调和教育,广大党员抵御腐蚀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不想腐的意识初步形成,这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到2014年底,各级纪委查处问题数77606,处理人数10216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1338人;2015年,查处问题数36911,处理人数49508,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966人;2016年,中央纪委通报曝光典型案例44起,涉及中管干部11人,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1万起,处理党员干部5.8万人,给予纪律处分4.3万人。
2016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作风建设扎实地推向深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
压倒性态势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是制度作用的结果。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先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管权管事管人的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不能腐的制度堤坝越筑越高。四年多来,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已经超过50部。
2017年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党派私利,更没有个人的特殊利益。任何损害国家、民族、党和人民利益的腐败行为,都是我们党所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