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4日接受采访时建议,我国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除了政府执法检查之外,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3月4日新华网)
中医药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药材市场的不断壮大,在利益的趋势下,中药材染色、掺杂、制假现象时有发生,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有害物质残留,不仅影响了药材质量,降低了药效,在一定程度上从“治病良药”演变成“害人毒药”,更会让这一传统文化泯灭在历史长河,严重者让国粹“蒙羞”。
全国两会,各地人大代表带着沉甸甸的人民“嘱托”齐聚一堂。面对我国中药材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来源复杂,鱼目混珠现象严重,而政府机关检查大多是抽检,点少面窄。有代表提议,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批量检测,保证进入市场的中药材质量。
药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是群众热议的话题。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材的质量事关“国粹”的发扬光大和文化的继承发扬。质量出了问题,再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也势必会受到影响。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医药就传到了朝鲜,随后又传入了日本,传到了中国的远近邻国。中医文化已经成为国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如果药材质量出了问题,即使问题再“微不足道”也足以成为影响国家“信誉”,乃至让国粹“蒙羞”的“罪魁祸首”。
传承“优质”国粹,需从源头入手。保护中药材质量,传承优质文化需要社会各方努力,“优质”国粹急需好质量的药材发挥高品质的药效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