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就《新闻1+1》谈到,目前高血压是我国的慢性病,每年患病人数剧增,对我们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细忖,我们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也会患上“慢性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对于“病入膏肓”者,猛药祛珂,肃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然而,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再次印证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比如拿百姓救命钱、执法者变拦路虎、公车私用,对百姓颐指气使,基层活动“盆景化”等“慢性病”在党员干部身上暴露无遗,品行与“官德”毁于“一塌糊涂”。“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翻新的“围猎”方式、堕落手法,犹如温水之于青蛙、蚁穴之于大堤,党员干部会在温情脉脉与盛气凌人之中丧失党性原则和信念。与之同时损害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悄无声息的侵蚀着国家根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尤为紧迫,是一场持久战。而从严治吏是关键,关键是预防“慢性病”,治疗“慢性病”。
《伶官传序》写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正如“小病”“慢性病”之于人,不加重视,就会病入膏肓。从贪腐案例看,“病入膏肓”者平日多有“慢性病”。农业生产中,要想庄稼好,常态化的除杂草、灭虫害尤为重要。在思想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四风主义”若隐若现,思想缺“钙”者,易染病、患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因此,党员干部要想不患“慢性病”,思想不长“草”,在工作生活、工作中,谨言慎行,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常体检甚为重要。
培养不易,能修不弃。古代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比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由此可见,一个人才的成长除了在艰苦环境中锤炼自己,也需“怀才有遇”,得到组织的重视、认可,进而培养,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如果干部讳疾忌医,组织搞好人主义、“鸵鸟政策”,任其“慢性病”侵蚀肌体,只会“病入膏肓”,组织培养便付诸东流。
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中写道:“圣人警小慎微,动不失时”。比如,羊续悬鱼、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谭政拒收家乡礼。“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朗”袁聿修、“八一巡抚”张伯行的嘉德懿行为后人传颂。“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诱”古人、先辈尚能明白此理,并付诸行动,而作为今天的党员干部亦须守住小节,以“三严三实”为修身律己准则,以“两学一做”为思想指南,补足思想之“钙”,强身健体,抵御“病毒”入侵,以免患慢性病。
《韩诗外传》所说:“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在安逸、满足的境遇中,人容易“得意忘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亦是这个道理。“慢性病”就是在安逸、不知不觉中患上的。为此,党员干部除了自身“自检”外,组织还需做好保健医生,尽量少做外科大夫。把关口前移,坚持眼睛向内,“刀口”向里,对党员干部常“体检”,提前预防。对病影子抓早抓小,发现“慢性病”苗头需及时去猛药,抑或刮骨去根。
俗语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党员干部身体常态化的“体检”,思想“扫描”,为的是守住干部政治责任和生命线,是对干部的爱护,而非苛求。因此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为的是预防“慢性病”,保党员干部思想纯洁,“身体”健康!
相关关键词: 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