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时节,某单位集体下乡送温暖。大部队40多人,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走访贫困户、看扶贫项目、帮扶签约加起来不过半天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慰问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变味。(2月27日,人民网)
每到重大节日,各地党政部门纷纷开展下乡“送温暖”活动,为的是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殷切情意和钱物资助送到贫困群众中去。新春时节,40多人下乡送温暖,这阵势和排场真可谓浩浩荡荡。可实际效果呢,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走访贫困户、看扶贫项目、帮扶签约加起来不过半天时间。这样的送温暖只是一种“面子工程”,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笔者不禁感叹,下乡送温暖,岂能“走马观花”?
众所周知,慰问的目的是好的,让困难群众过个好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引导团结互爱、和谐共处的社会风气,这无疑是慰问活动的主旨所在。有人算账,40多人的慰问队两天的住宿费用过万元,再加上地方迎来送往,成本不菲。如果事先精打细算,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相信完全可以做到轻车简从。所以,讲排场,重声势,看似是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其实是作风不实的表现,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折射,将扶贫慰问硬生生搞成“面子工程”,无疑都是对送温暖的最大曲解。
笔者认为,“大部队”式的送温暖,说到底还是官念出了很大的问题。毋庸讳言,某些地方官员总喜欢炒作民生问题,借民主问题去为自己造势,以便博取掌声和政绩。有的领导干部到群众家中“观光”,只说不问,没有扑下身、沉下心、定下神真正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慰问活动的初衷,使慰问活动成为了走秀场。这样的慰问活动即使篇幅再长,照片再多,报道再精彩,也无非是逢场作戏的表演而已。这样枯燥又充满官腔的走访慰问,怎么能够赢得民众的好口碑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是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也是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应当珍惜这个机会,怀着一颗真心,真情真意地送温暖,要注重送温暖的实效,防止把送温暖活动简单化、形式化。因为我们给贫困群众送温暖并不是送给人看的,而是要把准“送温暖”活动的脉搏,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上。(作者:梁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