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第五部分第25条明确指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我们知道,用五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有些扶贫项目却是一拖再拖建不下去,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保靖县。 (2月25日央视财经)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湖南保靖县的百姓来说却是“修路难,难于上青天”。一条全长63公里,途经6个乡镇10多个行政村,建成后5万多群众将从中受益的“扶贫路”,从“十一五”期间立项、“十二五”期间动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因为修路修成半拉子工程,村民柑橘四分之一价格都卖不出去。
“要想富先修路”,路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修路应该是扶贫致富的首要工作,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就影响修路的进程。通过新闻,笔者总结了几个导致修路进程如此缓慢的原因,首先是审批程序过于繁琐,走审批就用了三年,耗时过长;其次是部分居民因为政府承诺的未兑现而对于此项工作产生了抵触情绪;再次是修葺路段地质状况差,容易塌方且施工技术难度大,工期时间加长;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资金困难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应该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审批时间;其次是对当地群众做好安抚工作,争取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再次是聘请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最重要的是上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最后我们的基层党员更应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支持政府的工作,对群众做好宣传和安抚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修路工程中。
一条63公里的路不应该成为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政府更不应该因为这一条63公里的路让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笔者始终坚信修路难,却不会真的难于上青天。只要政府部门坚持正确认识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各个贫困县的不同情况进行精准扶贫,这样不管在扶贫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也不会再出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相关关键词: 修路难,真的难于上青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