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到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的办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今年将加大力度抓好实施。(人民网2月21日)
“经济搞上去,环境搞下来”这似乎是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状况,所谓的环境保护也只是拉拉大旗喊喊口号而已,然而近年来愈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告诫我们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问题,为何“久治不愈”?无论是早先的“大气十条”还是逐渐健全的“环保约谈”机制都是为了让各地方控制住环境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地方的环境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恶化的情况,很显然,环境问题没有引起地方的足够重视,敷衍塞责,环境治理不力。
环保不作为,当心乌纱帽,“乌纱帽”与“环境”孰轻孰重?在新的考核体系当中,环境指标的比重远远大于GDP,很显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不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经济要发展,环境更要保护,以往,各地方政府打着“环保”的旗号暗地里“较劲”,变着法子牺牲环境以换取经济效益,力保自己的“乌纱帽”不掉,现如今,环境考核将直接影响到“乌纱帽”,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环境保护,要有端着“乌纱帽”做工作的决心。一位官员,如果太被头上的“乌纱帽”绊着,将束缚住其手脚而不能很好的发挥,要真正治理好环境问题,就必要又有将“乌纱帽”端在手上的魄力,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做到平衡,要是时刻提醒自己天蓝不蓝,山绿不绿,水清不清,让“绿色发展”在发展思路与决策当中体现,从优先考虑环境效益,摒弃对环境破坏大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什么破坏环境就斗争什么,环境需要什么就上什么,既提保护了环境又做到产业升级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获得“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