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被西安电视台曝光了污染问题,在当地电视台的问政节目中,西安户县环保局原局长李小兵在节目中表示“很惭愧”、“很抱歉”。因环保工作中的问题,西安户县环保局原领导班子被“集体拿下”。(2月17日《新京报》)
环境问题已经是当下民众特别关心的话题,这就是在物质生活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下,精神什么要逐渐的符合大众的需求所提出来的新问题。特别是在现如今环境堪忧,民众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情形之下,对于环保部门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如何知晓职能部门是否作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靠他们的点评是最能够出成绩的,所以依托电视新媒体等方式,对“电视问政”这一形式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2月8日,在西安市政府和当地电视台举办的电视问政节目中,西安市环保系统相关负责人都来到现场接受专家、市民的问政,其中包括市环保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松林,以及户县环保局局长李小兵等各(分)县局负责人。
节目曝光了户县11个环保问题。对于热线电话接听的5个问题,时任户县环保局局长李小兵的回答遭质疑。面对观众代表的发问,李小兵屡屡说出“很惭愧”、“很抱歉”、“确实没有责任到位”。当主持人连续追问一污染河流的问题时,李小兵并未直面回答。身为环保局局长,对于主持人乃至个别群众的提问都无法回答,那么可想而知如果面对的是更广的群众,他会有多么的不堪。
面对该局长的表现,当然是要问责的,而且是西安户县环保局原领导班子被“集体拿下”。这样的“电视问政”让一个领导班子都给摊上了大事,此事是不是太过严重了呢?况且官员的依据“电视问政”,这事儿能靠谱吗?诚然群众的拷问能够让不作为的官员脸面无存,但是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是不是应该考究一下如何让其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更加让人心服口服呢?这一切还需要制度的完善。
如果官员晋升或免职都依据电视问政的话,一定要制度化。至少要有两种制度性安排,一是设计问政制度需要设计出差别,对于敏感部门、群众关注度高的部门,打分的时候跟其他部门的权重就不能一样;二是设定缓冲阶段,比如有的人踩到红线,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处理、第三次免职。不能说突然来了一次电视问政,表现不好的就地免职。让群众满意的同时,也是要让那些被问的官员满意,如何让“电视问政”长久以往,那还得靠“以理服人”。(黄晓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