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家长手机玩游戏的孩子不在少数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 弯文奎
继许昌男孩用家长手机打赏主播2万多元父亲救命钱后,近日,平顶山一11岁男孩又玩手机游戏花掉母亲12万多元的货款。
移动支付便捷的当下, 孩子用手机应用花掉父母大额现金的事层出不穷。
记者走访发现,手机游戏已成为大多数孩子的最爱,而他们玩游戏的途径,多是父母的手机。在移动支付便捷的条件下,孩子会通过手机误消费,父母的手机,该不该对孩子保持距离?
【遭遇】
11岁男孩玩手机游戏
4个月花掉母亲12万元
“这都是进货的钱,被孩子‘误点’页面花掉了。”6月21日,说起自己正在上六年级的11岁儿子小明(化名),郭女士显得很生气。
郭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自己经营着几家化妆品店,名下的一张银行卡与店里的POS机捆绑,每天几家店的业务进账和出账都会自动存入银行卡。
郭女士说,6月18日自己查看银行卡余额时,发现了不对劲。银行卡余额为1.6万多元,但仅仅隔了5分钟,在化妆品店没有进出账的前提下,余额却变成了10050元。“也没人消费,银行卡里的钱咋说少就少了?”郭女士赶紧找人帮忙查找原因,一朋友查看后告诉郭女士,这钱花在玩游戏买装备上了。
在郭女士的追问下,儿子小明承认自己玩了手机,“玩游戏时,弹出了一个页面,我就点了。”
小明说自己是从3月份开始玩游戏的,由于手机与化妆品店的POS机捆绑,因此以前卡里的钱也“未能幸免”。网上银行的查询结果显示,其前后共计花了12.3万多元。
【误刷】
手机支付密码设置成自己指纹 90分钟消费12次648元
11岁的孩子是如何消费12万多元的?
郭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自己将银行卡与手机进行了捆绑,并将指纹设置成开机密码和支付密码。
21日中午放学期间,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了小明,他既委屈又后悔,“早知道不点开那个页面了。”由于苹果手机可以最多设置5个人的指纹作为密码,小明便将自己的指纹也设置为手机的开机和支付密码,因此在玩游戏,不知不觉就进行了支付。
根据郭女士提供的消费账单显示,从3月到6月18日,小明共计消费123931元,“打了16页的账单,最多的一次是中午12点放学到下午1点半上课,短短1个半小时消费了12次648元。”
小明都玩了哪些游戏?小明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玩的有王者荣耀、穿越火线、植物大战僵尸等十几款游戏。
事发后,郭女士联系其中一个游戏商腾讯游戏。“消费是通过苹果系统扣除的,因此需要与苹果商进行协商,我们也会积极处理的。”郭女士说腾讯游戏方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解释,而苹果官方平台则告诉郭女士,这属于孩子自愿消费行为,无法退还钱款。
河南商报记者与以上两家单位取得联系,对方均表示会将此事反映给领导,具体结果会通知记者。
【走访】
手机游戏成为孩子最爱 有父母并不设防
孩子玩游戏状况如何?记者随机走访发现,玩游戏的并不在少数,但是付费玩游戏的则在少数。
“现在手机游戏很流行,谁的手机上不下载一两个。”郑州市中原区的杨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自己的孩子才4岁就已经开始玩游戏了,都是用她的手机。
而郑州市惠济区的邓先生则毫不避讳地说,现在孩子都是喊着玩手机,连图书馆和动物园都吸引不了他们。
想没想过孩子会花掉你手机里的钱?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家长表示没想到这一层。中原区的邓先生说,自己的手机孩子也经常玩,但从来没想到孩子还能花出去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他表示回家要好好查查手机和银行卡。
【提醒】
未成年人没有完全判断能力
手机应该对孩子保持距离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我们初步调研,差不多每个平台有15%左右未成年人在观看网络直播,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来说是非常缺乏的。”
未成年人没有完全的判断能力,然而遇到这种情况,相关平台会不承认为未成年人行为,损失争取回来的概率很小 。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父母要关心孩子在互联网上的种种行为,教会他们防范互联网风险,因此,父母的手机应该对孩子保持距离。
对于平顶山11岁男孩玩游戏消费一事,河南商报记者也咨询了河南予瑞律师事务所的李华阳律师。
李华阳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未成年人行为能力是受限制的。孩子误点游戏页面而导致银行卡钱财流失的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其与游戏平台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其是否生效需要看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对于该行为是否认可,若其法定代理人不认可该行为,则该效力待定的合同转为无效合同,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向腾讯游戏平台和苹果系统负责方追回所花费的金钱。
另外李华阳还提醒各位家长,应时时注意孩子的行为,避免让孩子接触家里的财务。未成年人应尽量远离游戏,安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