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纪委官网刊发了北京门头沟原区长王洪钟的案件警示录。其中提到,他大搞拆迁和政绩工程,被老百姓鄙之以“王指倒”。媒体梳理发现,类似于“王指倒”的绰号在近些年查处的贪官身上并不鲜见,“拆迁大佐”(沈培平)、“六百帝”(万庆良)、“武爷”(武长顺)等等不一而足。(5月27日,中国网)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了北京门头沟原区长王洪钟的案件警示录。其中提到,他为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大搞拆迁和市政工程,被老百姓鄙之以“王指倒”,称他“指哪儿哪儿倒”。看到“王指倒”,让很多人不禁想起了同样喜欢大拆大建的“李拆城”“季挖挖”,充满江湖义气的武长顺“武爷”,还有坐拥大量不义之财的“王三亿”乃至“房叔”“表叔”们。笔者不禁感叹,贪官“绰号”是一封“检举信”。
其实,当地群众称王洪钟为“拆迁大佐”,既是对其形象的讽刺,也是对其行为的不满。同时,通过这起案件警示录,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落马官员的绰号。细数近年来查处的贪官,“王指倒”这类绰号并不鲜见,比如“拆迁大佐”(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六百帝”(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武爷”(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武长顺)、“季挖挖”(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表哥”(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确实,透过绰号,便能一窥贪官们贪恋权财、沉迷美色、嚣张跋扈之丑态。
绰号,又称外号、外号等,绰号之意或褒或贬,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性格特征、性情爱好和做事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概括。从东汉清正廉洁的“悬鱼太守”羊续,到北魏生性贪鄙、来者不拒的“十钱主簿”元庆智,百姓用绰号表达着对一位官员的敬与恶、尊与讽。而现在,用在官员身上,绰号很大程度上就是政风作风的体现,是一个官员在群众中的另类口碑。有文章因此主张,纪检监察机关要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善于管窥一豹、顺藤摸瓜,从民意中发现部分违法违纪官员的真实嘴脸。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绰号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在生动形象的表达中浓缩了民意,体现着百姓对官员的真切评价。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人从不会走眼。基于不同的特征,他们给一方官员取的绰号,可谓是贴切非常、生动形象。其实,除了“王指倒”“李拆城”“王三亿”之外,同样有“平民书记”这样真心真意为百姓服务而得到褒奖绰号的干部。归结起来,官员绰号可谓一面名副其实的镜子。借助这面镜子,百姓也好、纪检机关也好,可以更真实了解一个官员的民间形象和口碑。
笔者认为,绰号反映了官员们的从政观如何,政绩观如何,群众观念如何,体现了官员们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如何,百姓对他的态度如何,直接反映着当地的民情民意。剖析这些绰号的由来,根本上是权力任性的结果,群众畏其权势、投告无门的时候,只能通过这种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对于官员们的绰号,千万不能一笑而过等闲视之,党员干部们自己首先要重视、自省,领导部门更应该及时提醒、反应,才不致于酿成大错。如果为官者都不在乎民意,任由自己的贬抑绰号流传,也就离受惩罚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