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多疑惹出“疑病症”

来源: 2017-03-20 10:08:18

 

尤女士,今年48岁,国家公务员,自小敏感多疑,体质较差,喜欢吃药进补。她本来有胃病,但并不严重,一年前,她的科长患胃癌去世,她开始担心自己平常与他接触较多,可能会被传染上胃癌,因而整天精神紧张。很快她感觉自己食欲不振、反酸、嗳气、胃部烧灼感明显加重,她心里更加紧张、恐惧。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她患有胃窦炎,并明确告诉她此症绝非胃癌。但她对医生的诊断半信半疑,终日疑虑重重,尽管医生再三解释,但她仍然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使她既不能安心上班,又不能正常生活,整天在痛苦中度过。在“久治不愈”后,医生让她到心理科检查,心理医生诊断她患的是“疑病症”。

余先生是双胞胎中的弟弟,他一直相信双胞胎不仅有心灵感应,还会患同样的病。在患肺癌的哥哥去世后不久,他就出现了与哥哥一样的肺癌症状,往日的担心变成了可怕的现实,而他到医院检查,医生却给出了非癌的诊断,但他还是坚持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症状没有消失,他更确信自我诊断无误,最后其家人听从了医生建议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才治好了这位“肺癌”患者。

我国古代就有关于疑病症的记载,《晋书》中关于“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一例典型的疑病症。所谓疑病症,医学上的全称是“疑病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性障碍,病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身体症状,总是担心或确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甚至有躯体的病状,如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胸闷、心律不齐、呼吸困难等。由于患者在先占观念的强烈暗示下,身体一些本不存在的或偶发的不适被强化,弄假成真,成为真正病症。这样,患者就更加坚信自己得了某种重症,甚至是不治之症,但反复就医,医学检查得到的结果却是没病或患的不是病人认为的严重疾病。对于医生的解释,疑病症患者不能接受,并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过度关注自身的健康会产生心理疾病

疑病症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过度关注自身的健康。追求健康本是很正常的,但一旦过度就会产生心理疾病。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也是疑病症的诱因。如前面说到的双胞胎弟弟,在护理哥哥期间,目睹了哥哥发病的全过程,也了解了肺癌的全部症状。

当媒体报道某种疾病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和自己类似的感觉对号,加上浅薄的不系统的医学知识,很容易给自己确诊定性,接下来就会忧心忡忡。一位医科大学的老师曾说过:“我的一些学生,你上什么课,他们就得什么病,一下课就抱着教科书找你确诊,真是没办法。”常人不可能像医科大学的学生一样找老师解决问题,只能自行诊断,诊断出来的问题自然也就不科学。

心病还要心药医

“杯弓蛇影”中,乐广最后看到了墙上的弓,心中闷结顿解,疾病也随之全消。因此,对于疑病症这样的心理疾病,心药疗治才是根本,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心理治疗:患者应尽量向医生说清自己心里的疑虑,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的解释和劝告,但不必做过多的检查,以免加重疑病观念。在患者信任医生的基础上,医生应引导患者认识疑病症的本质:不是躯体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要在“无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不要总是围绕自己认为的所谓“身体疾病”疑虑重重。

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工作,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加强身体素质和坚定性格的锻炼,也可以使病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情绪及失眠的症状,选用多环类抗抑郁药物,如多虑平;抗焦虑药,如舒乐安定等以帮助患者解除症状,由于药物有副作用,有时疑病诉述反而会增多。

 

相关关键词: 病症


相关文章

用户登录

注册会员享受:超低价格发稿       忘记密码



Copyright © 2013-2019  财通社软文推广平台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562 6623@qq.com

客服QQ:562 6623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 @qq.com 豫ICP备20005723号-1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